拖拉機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58年,新中國的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問世,到現在各式各類拖拉機都應有盡有。在淄博高新區,有著這樣一位企業家,在工作中與拖拉機結下不解之緣,為了心中的夢想,他利用公司廢棄的廠房,收藏幾十輛老式拖拉機,儼然一個小型博物館,引得周邊群眾競相參觀。走進館內,各式各樣的拖拉機縱向排開,已初具規模,這一切都是它們現在的主人曲明輾轉全國各地求來的。

“館里大概有70個品種的拖拉機,有的來自咱們全國比較知名的拖拉機制造廠,比如說這是上海的,這個是沈陽的。其他國家的拖拉機也有,包括美國、德國、捷克、前蘇聯等國家,因為自己近年來自己的企業一直從事農機生產、汽車檢測這些工作,所以說對拖拉機情有獨鐘。”山東科大集團董事長、農機博物館創始人曲明說。
也曾有朋友勸說曲明,這些拖拉機都已經成為廢鐵,為何要廢這么大的精力去收藏它們呢。但是曲明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一輛輛拖拉機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見證者,它們的背后都隱藏著一段段珍貴的歷史資料。

“這個是咱們國家這個第一代拖拉機‘東方紅’拖拉機。這個拖拉機是履帶式的拖拉機,80年代以前在咱們國內了能承擔了大約70%的耕地面積,為當時國內的農業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介紹起拖拉機來,曲明總有說不完的話。在他的眼里,館里的拖拉機都是活的,閑暇之余,他經常泡在這里,去了解每一臺拖拉機的內部構成、功能及原理。
“數字農業和農業機械,尤其是拖拉機是緊密相連的,比如無人農場就是通過拖拉機、收割機的無人駕駛來完成的,所以說,我也想借助一些過去的拖拉機和現在新一代的拖拉機,作為一個對比,得到一些新的收獲。”在拖拉機中,曲明得到了很多啟發,他發現拖拉機的發展和進步還可以與自己所從事的數字農業的研發結合起來。
除農機博物館以外,曲明還創建了“解憂雜貨鋪”、“時光博物館”等藏觀,盡一切可能地去探尋富有歷史印記的藏品,帶領著大家去了解紅色農耕文化,他也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